走进泰山--欢迎光临五岳独尊的泰山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首 页
旅游资讯
泰山风光
泰山文化
泰山景区
旅游线路
泰山周边
泰山专题
泰山导游
泰山攻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泰山文化
>
泰山封禅文化
宋真宗封禅
时间:2019-11-20 来源: 作者:
王钦若为了进一步控制宋真宗的政治动向,提出了涤除澶州之耻的办法:
钦若度帝厌兵,即谬曰:“陛下以兵取幽燕,乃可涤耻。”帝曰:“河朔生灵始免兵革,朕安能为此? 可思其次。”钦若曰:“唯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然自古封禅,当得天瑞希世绝伦之事,然后可尔。”既而又曰:“天瑞安可必得?前代盖有以人力为之者,惟人主深信而崇之,以明示天下,则与天瑞无异也。”帝思久之,乃可。而心惮旦,曰:“王旦得无不可乎?”钦若曰:“臣得以圣意喻之,宜无不可。”乘间为旦言,旦黾勉而从。 (《宋史.王旦传》)
利用泰山封禅来达到“镇服四海,夸示外国”,以洗涤澶渊之盟的耻辱的目的,确乎是一个令人感兴趣而又值得探索的问题。实际上,自从宋太宗赵匡义在雍熙、端拱年间与契丹接战,并且多次败绩之后,北宋朝廷视契丹为畏敌。宋真宗即帝位后,也是不得不战,不敢不战。澶州之战使宋真宗有小胜即和的机会,但是,谁能保证“澶渊之盟”的有效性?雪城下之盟的羞耻也罢,群臣争宠斗气也罢,归根结底是要遏制契丹南侵,保住大宋的江山社稷。因此,王钦若提的洗雪澶渊之耻的措施是两个。一是发兵夺取幽蓟。二是泰山封禅祭祀。发兵夺取幽蓟,宋真宗不会干。因为发兵夺取幽蓟,他父亲曾经干过,以失败告终。契丹入侵,宋真宗也曾坐镇大名,互有胜负。澶州之战,也曾亲临前线。体验的结果,战胜契丹,确乎不易。加上有宋朝廷追求平安佚乐,漫舞轻歌,悠游岁月的风气,宋真宗更加惧怕“兵久生变”,危及皇帝宝座。王钦若看准了宋真宗的心思,故意提出“发兵夺取幽蓟”,目的是卸去自己身上怯战求和的责任,显示考虑问题的多维性;将责任转嫁到皇帝身上,强化自己与皇帝的关系,为控制皇帝制造一根杠杆。宋真宗以堂而皇之的理由拒绝。王钦若最热衷的是封禅泰山。王钦若以为,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这当然是一个富于魅力的命题。使我们困惑不解的是,堂堂大宋朝廷,自然不乏精通政治、历史、文化的人才,却没有一位有识之士出来驳斥王钦若的论题。不仅不加以驳斥,而且一一默许,连向以忠厚诚实著称的王旦也予以认可。这还不能简单地认为他们昏聩腐败。《宋史》的作者在言及这一历史公案时,曾发表过一段颇中肯的揣测:
宋自太宗幽州之败,恶言兵矣。契丹其主称天,其后称地,一岁祭天不知其几,猎而手接飞雁,鸨自投地,皆称为天赐,祭告而夸耀之。意者宋之诸臣,因知契丹之习,又见其群有厌兵之意,遂进神道设教之言,欲假是以动敌人之听闻,庶几足以潜消其窥觎之志欤? (《宋史.真宗本纪》)
说契丹人迷信,宗教意味特别浓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具有迷信思想,从事祭天祭地祭山川神祇是古代生产不发达民族的普遍现象,契丹人如此,中原人民亦如此。需要指出的是,契丹基本上是游牧民族,其文化发育的程度是很低的。加上边境恶劣的自然条件,他们谋求生存的困难相对的多。原始的宗教迷信思想在他们那里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生存的土壤。《宋史》作者的描述是符合事实的。质言之,“神道设教”在汉民族文化史上,至唐代已大大减弱,而在契丹人那里,“神道设教”大约还是宏运兴隆,所以王钦若以为,宋真宗如果搞一次大型的“神道设教”活动,例如封禅泰山活动,可以镇服契丹,夸示外国,以收威慑的心理效果。王钦若的提议,朝廷上下,一致赞成,封禅泰山就成为宋真宗时代一次壮举。
众所周知,封禅泰山是神圣的典礼仪式,按照传统的观念,并不是任何一位帝王都有资格去泰山封禅。质言之,封禅泰山有条件。这些条件是:一、易姓而王,致太平,告成功于天。就是说,开国之君,有突出成就,可以告天地神祗。二、非开国之君,政治上有突出的成就,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祥瑞频现,也有资格封禅。宋真宗承伯父和父亲的馀绪,经济上虽然在发展,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建树不大,特别是在安定北方边陲方面,不仅没有成就,反而十分被动,“澶渊之盟”又被大臣认为是耻辱,不是光荣,因此,宋真宗要到泰山封禅,必须取得上天的帮助。显而易见,所谓“天助”,实际上还是“人助”。且看王钦若的谋划:“天瑞安可必得?前代盖有以人力为之者,惟人主深信而崇之,以明示天下,则与天瑞无异也。”说得十分清楚,“天瑞”可以人工制造,只要皇帝深信不疑,并昭告天下,那么,人造“天瑞”就是天赐的祥瑞。质言之,王钦若告诉宋真宗赵恒,可以弄虚作假。只要假戏真唱,那么,假戏就是真戏,“人瑞”就是“天瑞”。于是,宋真宗就大张旗鼓地认认真真地弄虚作假:
帝犹尤豫,莫与筹之者。会幸秘阁,骤问杜镐曰:“古所谓河出图、洛出书,果何事耶?”镐老儒,不测其旨,漫应之曰:“此圣人以神道设教尔。”帝由此意决。遂召旦饮,欢甚,赐以尊酒,曰:“此酒极佳,归与妻孥共之。”既归,发之。皆珠也。由是,凡天书、封禅等事,旦不复异议。 (《宋史.王旦传》)
宋真宗确认“神道设教”。“神道设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圣人的依据。杜镐的话很含混,赵恒听来却分明。确认“河出图、洛出书”也是人干的,是人“出图”、人“出书”,目的是“设教”。于是,赵恒就打通关节,清除障碍。皇帝弄虚作假,扫除障碍的有两种,一是用“武”的办法,强行实施,谁反对就搬掉谁。二是用“文”的办法,说服拉,搞统一战,将反对派化解为赞成派。赵恒确乎有点小聪明,先让王钦若通通声气。取得王旦默认之后,自己再亲自出面请客、送礼,王旦心里明明亮亮,十分默契。宋真宗打仗无能,捣鬼却有术。
3
/
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泰山风光
一柱擎天
佛生万象
石刻虎
金蟾拜佛
古银杏
玉皇顶
舍身崖
泰山岱庙
·
今昔对比看千年岱庙变迁
·
元宵之夜的岱庙
·
岱庙望岳楼
相关文章
栏目推荐
赞助商链接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旅游资讯
|
泰山风光
|
泰山景区
|
旅游线路
|
泰山文化
|
泰山周边
|
泰山专题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5-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Firefox10、IE8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京ICP备160221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