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泰山--欢迎光临五岳独尊的泰山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首 页
旅游资讯
泰山风光
泰山文化
泰山景区
旅游线路
泰山周边
泰山专题
泰山导游
泰山攻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泰山文化
>
泰山封禅文化
宋真宗封禅
时间:2019-11-20 来源: 作者:
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臣嗣膺景命,昭事上穹。昔太祖揖让开基,太宗忧勤致治,廓清寰宇,混一车书。固抑升中,以延积庆。元符锡祚,众宝效祥,异域咸怀,丰年屡应。虔修封祀,祈福黎元。谨以玉帛、牺牲、粢盛、庶品,备兹禋燎,式荐至诚。皇伯考太祖皇帝、皇考太宗皇帝配神作主。尚飨。(《宋史.礼志》)
观其文字,是祭天祷词。它与《玉牒文》一样,都有“敢昭告于昊天上帝”的字样,文体格式大体一致,不知宋真宗为什么要搞两种。据《宋史》记载,宋真宗在泰山上祭天时,用《玉册文》和《玉牒文》,在泰山下社首山祭地时,只用《玉册文》,不用《玉牒文》。山下《玉册文》中用“敢昭告于皇地祇”字样。三篇文字,都称颂天地神祇,都称颂赵恒的伯父赵匡胤和父亲赵匡义。并且三篇中都有为民求福的话,只是文字稍异:“ 祈福黎元”、 “惠绥黎元”、“黎元受祉”。不过,细心推敲,宋真宗的内心愿望还是能觉察出来。他的祭社首山《玉册文》中有“八表以宁,五兵不试”的话,足见赵恒企盼边境安宁、契丹息兵的心情何等深切!然而有趣的是,宋真宗“澶渊之盟”和封禅泰山之后,契丹确乎偃旗息鼓,没有大规模的南侵,这使宋真宗大为兴奋,真的以为封禅有灵,于是大规模地建造庙宇,频繁地举行祭祀典礼仪式。不过,根据有关历史资料分析,这只是一个违背历史事实的误解。宋真宗东封泰山之后,契丹政权之所以没有向北宋发动大规模战争,是因为契丹政权内部发生了一些变化,影响了政治格局的均衡,牵制了契丹的力量。这些“变化”主要是:
第一,澶渊之盟以后,契丹萧太后逝世,契丹政权的力量格局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据《辽史》记载,萧太后是一位很有机谋的人物,她善于驾驭大臣,每次入侵中原,她都亲自在战场上督战。她的逝世,使契丹政权失去了中心,需要时间来重新调整政治格局,建立新的平衡体制系统。
第二,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高丽(今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康肇杀掉了国王,契丹首领隆绪认为是大逆不道,主张发兵讨伐康肇,以示惩罚。于是,爆发了契丹人和高丽人之间的战争,虽然契丹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连年战争,耗损了契丹的实
力,无暇分兵作战。
第三,契丹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加剧,无力他顾。公元1029年,契丹大延琳据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反叛;公元1031年,契丹首领隆绪逝世,其子宗真继立,宗真的生母耨斤和养母齐天后争权,耨斤杀齐天后,而耨斤又因擅权被废。
宋真宗在封禅问题上的意识形态错误,直到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才得到初步的纠正:
仁宗天圣七年六月,大雨震雷,玉清昭应宫灾。诏系守卫者于御史狱。太后泣对大臣曰:“先帝尊天奉道,故竭力成此宫,今一夕延燎几尽,惟长生、崇寿二小殿存,何以称遗旨哉!”范雍抗言曰:“不若悉燔之也!先朝以此竭天下之力,遽为灰烬,非出人意。如因其所存,又将葺之,则民不堪命,非所以祇天戒也。” 王曾、吕夷简又助雍言。中丞王曙亦言:“玉清昭应宫之建非应经义,天变来警,愿除其地,罢诸祷祀,以应天变。”右司谏范讽复言:“此实天变,不当置狱。”太后与帝感悟,遂减守卫者罪,下诏不复修治,以二殿为万寿观,罢诸宫观使。 (《宋史纪事本末》卷22)
玉清昭应宫是宋真宗赵恒为纪念天书和封禅而建筑的规模宏大的宫殿,用范雍的话说,是“竭天下之力”搞成的。宋真宗建玉清昭应宫,政治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北宋的大臣通过20余年的观察,大概已深知契丹人的社会政治状况,契丹不南下入侵,不是因为封禅和天书,而是别有原因,加上宋真宗已死,理当恢复政治上的清醒,所以坚决反对再修复玉清昭应宫,当然也反对惩办守卫昭应宫人员。玉清昭应宫被雷击毁并不再修复,标志着一种政治观念和文化心态的结束。遗憾的是宋仁宗寄希望于纳财物以求和平的方针也不是上策。需要指出的是,宋真宗的封禅泰山将原本标志历史发展变化的封禅泰山的文化心态,又倒退一步,由政本位观念倒退到“神道设教”的神本位观念,实在令人遗憾!所以,后来的历史学家认为宋真宗封禅是“不思修本以制敌,又效尤焉,计亦末矣!”平心而论,这个批评是十分中肯的,一个政权,首要是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为此要制定相对合理的政策,进行相对合理的社会再分配,国富兵强,保卫领土完整和社会稳定。反之,发展生产无方,社会再分配混乱,若缺乏调节能力,就一定会招致社会结构不稳,造成内忧外患的局面。因此,放弃富国强兵的路线,以封禅祭天的方式来谋求政权的长治久安,确乎是下策。但是,作为封禅祭祀典礼本身,宋真宗却进行得很细致很圆满:
帝之巡祭也,往还四十七日,未尝遇雨雪,严冬之侯,景气恬和,祥应纷委。前祀之夕,阴雾风劲,不可以烛,及行事,风顿止,天宇澄霁,烛焰凝然,封?讫,紫气蒙坛,黄光如帛,绕天书匣。悉纵四方所献珍鸟异兽山下。法驾还奉高宫,日重轮,五色云见。鼓吹振作,观者塞路,欢呼动天地。改奉高宫曰会真宫。九天司命上卿加号保生天尊,青帝加号广生帝君,天齐王加号仁圣,各遣使祭告。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观坛颂》。圆台奉祀官并于山上刻石,封祀、九宫、社首坛奉祀官并于《社首颂》碑阴刻名,扈从升朝官及内殿崇班、军校领刺史以上与蕃夷酋长并于《朝觐颂》碑阴刻名。 (《宋史.礼志》7)
时隔千年,宋真宗东封泰山时期的碑刻存毁参半,赵恒亲自撰写的《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碑》在岱顶德星岩,依稀可认。王旦的《大宋封祀坛颂碑》几经迁徙,现在依然屹立在泰山南麓的岱庙里,遗憾的是,陈尧叟的《朝观坛颂》的碑刻不知下落,而王钦若的《禅社首颂碑》被马洪奎部于公元1930年砸毁。但是,北宋名臣杨亿撰写的《大宋天贶殿碑》保存完好,它的存在可确认天贶殿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6月至10月,其目的是为纪念大中祥符元年6月6日“天书再降于泰山,皇帝亲迎天书于含芳园”和宋真宗封禅而建。这座殿堂虽屡毁屡修,但其形制可以相信大体是宋代规格
5
/
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泰山风光
一柱擎天
佛生万象
石刻虎
金蟾拜佛
古银杏
玉皇顶
舍身崖
泰山岱庙
·
今昔对比看千年岱庙变迁
·
元宵之夜的岱庙
·
岱庙望岳楼
相关文章
栏目推荐
赞助商链接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旅游资讯
|
泰山风光
|
泰山景区
|
旅游线路
|
泰山文化
|
泰山周边
|
泰山专题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5-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Firefox10、IE8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京ICP备16022170号-1